首页 >> 武林新闻
武术专家谈非遗保护:申报存问题 重视优选项目

武林新闻 加入时间:2015-6-24 10:24:58 来源:admin 访问量:153
    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讲座日前在国家图书馆文津堂举行。讲座周围绕“活态传承,重在落实”的主题,邀请了10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向公众全面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情况。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执行专家康戈武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现状》的专题讲座。本报摘要简介如下: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新中国成立后,为挖掘、整理这份民族遗产,国家体委曾于1953年举行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展示武术风采;于1979年下发《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时6年的武术遗产调查和挖掘整理工作;为近年来文化部全面展开的非遗申报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武术非遗申报的几点问题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可以将中国武术分类为传统武术拳种、自成体系的武术功力锻炼和竞赛形式、武术锻炼器械及用品和武术文化空间四类。在国务院相继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公布的3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武术项目共30项。应该说,达到国家级非遗标准的武术项目远不止此数,进一步努力整理研究和申报立项的空间还很大。 


  从以往收到的武术非遗项目申报材料来看,存在着时间界定不清、内容把握不准、表述缺乏依据、保护流于形式等问题。此外,在突出申报项目的技艺特点、保护价值和可操作的组织管理方式及实施措施等方面,都需要加强研究。 


  目前,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研究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以摄制《中华武藏》为代表,通过音像形式,对上个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认定的129个拳种进行“原样保护”。二是开办武校,加强武术非遗项目的教学传播和师徒传承。三是以段位制的体例将武术研制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推入各级各类学校和全民健身场所,既保证武术遗产的传承,又发挥武术健身的作用。 


  优选项目申报联合国非遗 


  在做好申报国家级非遗的同时,考虑优选一两个项目申报联合国非遗项目。中国的很多武术项目完全具备申报联合国非遗的条件。应该说,
太极拳、少林拳等众多项目都具备申报标准。这里,谨对八卦掌、掼牛两项略作剖析。 


  论述结束后,康戈武与听众进行互动,回答了听众关于武术的各种疑问。